布绣加工是通过手工或机器在布料(棉、麻、丝、化纤等)上绣制图案、文字的工艺,核心需围绕材质适配、工艺规范、质量把控展开,不同加工方式(手工 / 机器)的注意事项略有差异,但整体需关注四大核心维度。

一、前期准备:选对材质与工具,奠定加工基础
前期准备直接影响绣品效果,需重点确认布料、绣线、工具的适配性,避免后续返工。
布料选择与预处理
按绣制需求选布料:轻薄绣(如蕾丝绣)优选真丝、雪纺等柔软面料;立体绣(如盘金绣)选棉、麻等挺括面料,避免面料过软导致图案变形。
加工前预处理布料:水洗去除面料缩水率(尤其是棉、麻材质),熨烫平整消除褶皱;若面料易散边,需提前锁边或涂抹防散剂,防止绣制过程中布料边缘脱丝。
绣线与工具适配
绣线材质需匹配布料:棉线适配棉麻面料,丝线适配丝绸面料,金属线(如金线)适配厚重面料(如呢子),避免线与布材质差异过大导致磨损、掉色。
机器绣需调试设备参数:根据布料厚度调整机针型号(薄布用 9-11 号针,厚布用 14-16 号针),根据绣线粗细设置针距(细线针距 1.5-2mm,粗线针距 2-3mm),防止断针或绣线堆积。
二、工艺执行:按规范操作,保证绣品精度
手工绣和机器绣的工艺执行要点不同,需针对性把控细节,确保图案完整、线条流畅。
1. 手工布绣:注重细节与力度控制
起针与收针:起针时将线头藏于布料背面(避免打结凸起),收针时线头需多缠绕几针后剪断,防止绣线松散;绣制过程中保持拉线力度均匀,避免过紧导致布料起皱,过松导致图案模糊。
图案定位:用可水洗的画粉或气消笔在布料上描图,避免使用油性笔(无法清洗);对称图案需先标记中心点,确保左右、上下对称,复杂图案可分区域绣制,防止整体偏移。
2. 机器布绣(如电脑绣花机):注重设备监控与参数微调
开机前检查机器:确认绣框固定牢固,绣线穿引正确(无压线、错孔),底线(梭芯线)缠绕均匀无松动,避免绣制中出现断线、跳线。
运行中实时监控:首件绣品需停机检查,确认图案位置是否准确、针脚是否平整;若出现跳线,需检查机针是否磨损、绣线张力是否合适(张力过紧易断线,过松易跳线);批量加工时每 30 分钟抽查一次,及时发现问题。
三、质量把控:规避常见缺陷,提升绣品品质
加工过程中需主动排查常见质量问题,提前规避,减少次品率。
防掉色与磨损:绣前测试绣线色牢度(用湿棉布擦拭绣线,观察是否掉色),掉色绣线需更换;绣制完成后,若面料需水洗,需选择中性洗涤剂,避免长时间浸泡,防止绣线褪色、图案变形。
防针脚缺陷:手工绣避免出现 “露底”(布料底色透出),针脚密度需均匀(根据图案大小调整,精细图案针距<1mm);机器绣避免出现 “浮线”(绣线在布料背面凸起),需调整底线张力,确保正反面针脚平整。
防图案偏差:手工绣定期比对原图,调整绣制方向;机器绣若使用电脑图案,需提前校准图案尺寸(避免图案拉伸或压缩),绣框移动轨迹需与图案匹配,防止图案偏移出预定区域。
四、后期处理:规范收尾,保障绣品完整性
后期处理是布绣加工的最后环节,需妥善处理绣品,提升耐用性和美观度。
清洁与熨烫:绣制完成后,用清水清洗布料上的画粉痕迹(气消笔痕迹可自然消失),平铺晾干(避免暴晒导致面料褪色);晾干后低温熨烫(根据面料材质调整温度,如丝绸用 100-120℃,棉麻用 150-180℃),熨烫时垫一层棉布,防止烫坏绣线。
成品保护:若绣品为服饰、饰品,需避免与尖锐物品接触(防止勾线);长期存放时需平铺或悬挂,放入防潮袋(尤其是丝质绣品,避免受潮发霉),定期通风检查,防止虫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