裥棉加工是一种将面料与棉絮(或其他填充材料,如海绵、喷胶棉等)通过缝纫、粘合或压合等工艺固定在一起,形成具有立体褶皱、纹路或图案的复合面料加工技术。
那么,在缝纫裥棉加工中,由于涉及面料、填充层、缝线、设备等多因素配合,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产品质量。
缝纫裥棉加工中,由于涉及面料、填充层、缝线、设备等多因素配合,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产品质量。
以下是常见问题及针对性解决办法:
一、缝线相关问题
1. 断线
常见原因:
缝线张力过大(尤其是细缝线或弹力面料);
机针型号不匹配(针孔过小摩擦缝线,或针尖磨损、弯曲);
面料 / 填充层过厚,缝纫机穿透力不足,导致缝线被拉扯断裂;
缝线质量差(如强度不足、起毛)。
解决办法:
调整缝纫机张力旋钮,降低面线 / 底线张力(测试时以缝线平顺不松弛为宜);
更换适配的机针:厚料 / 填充层选粗针(如 14#、16#),薄料选细针(如 11#、12#),并定期检查针尖是否锋利、有无弯曲;
若填充层过厚,可在缝纫前压实局部(如用夹子固定),或更换大功率缝纫机;
选用高强度缝线(如涤纶线、尼龙线),避免使用劣质棉线(易断裂)。
2. 跳线 / 线迹不连续
常见原因:
机针与旋梭位置错位(底线勾线失败);
面线穿线路径错误(未穿过所有过线孔);
填充层蓬松导致面料不平整,机针穿刺时位置偏移;
底线张力过小,出线不畅。
解决办法:
请机修工校准机针与旋梭的配合位置(标准为机针下降时,旋梭尖与机针距离 0.1~0.2mm);
重新按照说明书穿线,确保面线穿过所有过线孔和夹线器;
缝纫前用熨斗轻压填充层(尤其是蓬松的喷胶棉),减少面料起伏;
微调底线张力(通过底线调节螺丝增加张力,使底线均匀出线)。
3. 浮线(面线 / 底线浮出面料表面)
常见原因:
面线张力过小(底线拉力过大,将面线拉至背面)或底线张力过小(面线浮出正面);
针距过密,缝线堆积导致浮线;
面料过滑(如涤纶布),缝纫时面料移位,线迹无法收紧。
解决办法:
分步调整张力:先调面线(收紧至面线贴紧面料正面),再调底线(确保底线在面料中间层,不外露);
增大针距(根据面料厚度,针距一般控制在 2~4mm),减少缝线堆积;
面料过滑时,可在面料背面垫薄纸(缝纫后撕掉),或使用防滑压脚(如橡胶压脚)增加摩擦力。
二、面料与填充层问题
1. 面料起皱 / 扭曲
常见原因:
面料与填充层收缩率差异大(如棉面料与化纤填充层,洗涤后收缩不一致);
缝纫时面料拉伸不均(如送布牙速度过快,或操作工拉扯面料力度不一);
针距 / 纹路设计不合理(如曲线纹过密,导致局部面料堆积)。
解决办法:
加工前测试材料收缩率,选择收缩率接近的面料和填充层(如棉料配棉絮,化纤料配喷胶棉);
调整送布牙压力(厚料增大压力,薄料减小压力),确保面料匀速进给,操作工避免过度拉扯;
简化纹路设计,曲线纹弧度不宜过小,或在转弯处适当放大针距,减少面料堆积。
2. 填充层移位 / 结块
常见原因:
针距过大或纹路间距稀疏,固定力度不足;
填充层蓬松度过高(如羽绒棉),未提前压实;
缝纫时填充层未铺平,局部堆叠。
解决办法:
缩小针距或加密纹路(如直线纹间距从 5cm 减至 3cm),增强固定效果;
填充层预处理:用重物压平(如喷胶棉)或预缩(如棉絮),减少蓬松度;
缝纫前将面料与填充层对齐,用珠针或夹子固定边缘和中间点位,避免移位。
3. 面料刺破 / 破损
常见原因:
机针过粗(针对薄面料,如真丝、薄棉布);
针尖磨损或有毛刺,穿刺时刮破面料;
压脚压力过大,面料被挤压变形后被机针刺破。
解决办法:
薄面料换细针(如 9#、11#),避免用粗针造成过大针孔;
及时更换新针(建议每缝纫 8~10 小时换一次针),确保针尖光滑锋利;
减小压脚压力(通过压脚调节杆降低压力),尤其是薄面料或弹力面料。
三、纹路与图案问题
1. 纹路歪斜 / 不对称
常见原因:
缝纫时面料定位不准(如未按画好的纹路标记缝纫);
送布牙左右送布不均,导致直线纹跑偏;
操作工手势倾斜,带动面料偏移。
解决办法:
加工前在面料表面用画粉或水消笔标记纹路轨迹,缝纫时对准标记线;
校准送布牙(确保左右送布速度一致),必要时更换磨损的送布牙;
培训操作工保持手势平稳,避免用力拉扯面料一侧。
2. 纹路间距不均
常见原因:
缝纫机速度不稳定(忽快忽慢导致针距忽大忽小);
手动调整纹路间距时,定位误差大(如菱形纹的对角线长度不一致);
面料弹性大(如针织布),缝纫时拉伸程度不同导致间距变形。
解决办法:
固定缝纫机速度(用脚踏板控制匀速,或使用自动调速功能);
采用模板辅助缝纫(将纹路轨迹刻在模板上,面料固定在模板内,确保间距一致);
对弹性面料,缝纫时轻微拉紧(但避免过度拉伸导致回缩后间距变小)。
四、设备与操作问题
1. 压脚卡顿 / 面料输送不畅
常见原因:
压脚高度不够(无法抬起足够空间让厚料通过);
压脚底部有杂物(如线头、填充层碎屑);
送布牙高度过低,咬合力不足(尤其针对厚填充层)。
解决办法:
调高压脚高度(通过压脚调节杆,确保面料能轻松通过压脚下方);
定期清理压脚和送布牙间的杂物,保持设备清洁;
升高送布牙高度(厚料送布牙高度约 1.5~2mm,薄料约 1~1.2mm),增强咬合力。
2. 多层缝合时上下层错位
常见原因:
面料与填充层、底布的摩擦力不同(如光滑面料与粗糙底布,送布速度不一致);
多层材料未固定好,缝纫时发生相对滑动;
压脚压力不足,无法将多层材料压紧同步输送。
解决办法:
缝合前用珠针沿边缘将多层材料固定(间距 10~15cm),或用临时胶粘合(如可水洗的定位胶);
更换防滑压脚(如带齿压脚),增加对光滑面料的摩擦力;
适当增大压脚压力,确保多层材料同步被送布牙带动。
五、后期使用问题(如洗涤后)
1. 脱线 / 开缝
常见原因:
缝线强度不足(如用棉线缝制需水洗的产品);
针距过稀,缝合强度不够;
打结不牢固(起针和收针时未回针锁线)。
解决办法:
水洗产品改用耐水、强度高的涤纶线或尼龙线;
缩小针距(如从 3mm 减至 2mm),增强缝合密度;
起针和收针时回针 2~3 针(或使用倒缝功能),确保线头锁紧。
2. 填充层结块 / 分布不均(水洗后)
常见原因:
纹路设计不合理(如大格间距,填充层在洗涤时聚集);
填充材料耐洗性差(如劣质喷胶棉遇水结块)。
解决办法:
采用小格纹路(如 10cm×10cm 以下),限制填充层移动空间;
选择耐洗填充料(如针刺棉、羽绒棉),避免使用易结块的劣质喷胶棉;
洗涤时建议轻柔模式,避免强力搅拌。